魏晋骚体赋的儒学意蕴及其体式新变
作者: 孙宝  日期:2011-01-01 来源 :2011年楚辞学国际学术讨论会暨中国屈原学会第十四届年会 文献类型 :会议论文
描述:关于屈原及楚辞在中古时期的批评接受情况,学界已有较为深入的评述。不过,学界鲜从儒学渗透的层面解释魏晋骚体赋新变的内在原因。笔者认为,儒家固有的文艺观和审美原则对魏晋骚体赋产生了深刻影响,虽然魏晋骚体赋中儒学意蕴相比汉代而言,不可避免地发生衰变,但这种变化却是考察魏晋骚体创作新变的风向标。魏晋骚体赋具有丰富的儒学意蕴,大致可从三方面来看:从讽谏功能层面,魏晋士人将屈原、伍子胥、贾
魏晋隋唐文士佛学修养论略
作者: 俞晓红  日期:2008-01-01 来源 :中国唐代文学学会第十四届年会暨唐代文学国际学术讨论会 文献类型 :会议论文
描述:一魏晋至隋唐时期的文人学士多喜与名僧交好,兼修内外典,视角或儒或庄,审视接纳释家学说,在诸多方面体现出深厚的佛学修养。曹魏正始年间何晏(?—249)、王弼(226—249)的贵无论哲学,象征着魏晋玄学的开端。尽管史籍中找不到他们与僧人交往的资料,但何晏在《无名论》中提出的"无所有"概念,来自汉译佛经,如东汉安世高译《佛说大安般守意经》卷下即频言"无所有":
魏晋重实之风浅议
作者: 景蜀慧  日期:1992-01-01 来源 :中国魏晋南北朝史学会第三届学术讨论会 文献类型 :会议论文
描述:魏晋统治者中,曹魏集团有尚法之名而司马晋集团则以尊儒著称,然而察考当时政治却不难发现,两家政权不仅远非纯任法术或儒术,而且,对待各自立国所标榜的儒、法政治原则,也都采取了颇具投机性的实用态度。
魏晋玄学的总结与终结:论郭象《庄子注》
作者: 丁功谊  日期:2004-01-01 来源 :东方丛刊(2004年第4辑 总第五十辑) 文献类型 :会议论文
描述:西晋末年,玄学遇到理论危机,裴頠作《崇有论》以儒攻道,当时玄学领袖王衍、乐广难以应对。其实早在正始年间,嵇康"越名教而任自然"即以道攻儒,就对当时思想界造成极大的冲击,玄学创始人王弼本意想调和儒道,但"道本儒末"的理论本身就埋伏着一个巨大的危机:尊道绌儒。对这种理论的不完善王弼也许意识到了,但他英年早逝,来不及解决或无法解决。在玄学面临一次次的挑战时,人们也一直在
魏晋时期的儒学命运
作者: 王洪军  日期:2009-01-01 来源 :第二届世界儒学大会 文献类型 :会议论文
描述:中国古代思想学术至魏晋时期及其之后,在思维的理路上为之一变,魏晋时期在中国古代思想发展史中具有极为重要的历史地位。如果我们将中国古代思想学术的发展进行大段落的划分,可以将其划分为四个大的时期:一是先秦思想的发轫与百家学术争鸣时期;二是两汉儒学独尊与经学发展时期;三是儒释道并存鼎立相互影响融汇时期;四是宋明理学时期。对于每一时期思想发展的成就我们都应给予充分的肯定与关注,因为它都是我们的先人在
高校实施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思考
作者: 梁丽萍  宋燕  日期:2015-01-01 来源 :2014年大学素质教育研究会年会暨第四届高层论坛——素质教育与大学教育改革 文献类型 :会议论文
描述:中华民族是全世界唯一具有5 000年不间断文明史的民族,中华民族的先民们在长期的经济生产和社会生活中创造了灿烂辉煌的文明。中华传统文化,以儒、释、道思想为主脉,以道德教化为主旨,包括了中国人对自然、对社会、对人的总看法,涵盖了基本价值取向、思维和行为模式、道德准则、礼仪法制等等,内容博大精深,是所有炎黄子孙的精神家园。然而,近代以来,受到以现代科技为
高句丽宗教的多元发展
作者: 张春霞  日期:2010-01-01 来源 :中国中外关系史学会2010年泉州年会 文献类型 :会议论文
描述:高句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在他的统治范围内生活着众多的民族,高句丽的宗教也是呈多元化发展的。高句丽最初的信仰是原始宗教,据史料记载"俗多淫祀",随着高句丽与中原皇朝密切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中原的儒学、佛教、道教也先后传人高句丽,改变了高句丽的宗教格局,开始向儒释道三教并存的多元化发展。据文献记载的高句丽宗教有儒学、佛教和道教,而且呈鼎足之势。从年代上看,儒学传入最早,并作为统治国家的重要
马来西亚国学:儒学可以学些什么?
作者: 郑文泉  日期:2014-01-01 来源 :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 文献类型 :会议论文 关键词:马来西亚 国学 伊斯兰文明与亚洲文明 文明对话 儒学 
描述:儒学在现代中国变成"国学"或"国故学"的处境与遭遇,历来引起诸多学人的不满和不平,但还未提升至其经史子集"四部之学"的学术体系与分类合理与否的省思上。本文以为,传统"四部之学"的分类与体系本身很容易走向、滑转成"国故学"的方向与发展,所以要改变它的现代"国故学"窘境,或有需要重思它的原学术框架的合宜性问题。在这一方面,马来西亚自1963年以来所形成的四大国学体例之中,以"伊斯兰文明与亚洲文明"的"文明研究"最堪供儒学走出其"国故学"窘境的体例借鉴,本文即是此一借鉴的学理与机制之爬梳。
马一浮楷定“国学是六艺之学”的现代意义
作者: 蒋国保  日期:2008-01-01 来源 :纪念马一浮先生诞辰125周年暨国际学术研讨会 文献类型 :会议论文
描述:在现代新儒家中,马一浮与古代儒家最为接近。这就是说,在生活、交友、治学、教学等各个方面他都能鲜明地体现传统儒家的生命本色。"千年国粹,一代儒宗",堪当梁漱溟这一评价的,也的确只有马一浮一
马一浮教育思想精粹及其意义
作者: 朱晓鹏  日期:2004-01-01 来源 :2004年当代儒学国际学术研讨会 文献类型 :会议论文 关键词:书院教育 马一浮 会通教育 教育思想 六艺论 
描述:马一浮先生是一位博学多才的现代大学者,被称为“千年国粹,一代儒宗”。而其思想学术的传播,被认为主要是通过讲学授徒的教育途径实现的。正因此,马一浮先生不仅在学问上博大精深,而且有许多丰富、独特的教育思想和实践经验值得我们总结。本文不准备全面系统地研究考察马一浮的教育思想,而是只选取其中几个较重要的方面,探讨一下马一浮教育思想中的精粹及其意义。
< 1 2 3 ... 260 261 262
Rss订阅